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

人民日报金台锐评:面对信访,该做的是解决问题

 
发布日期:  2017-08-09      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5275

       “以前是‘大破’的时候进来的,所以现在赶上‘大立’就出不去了。”在跟随采访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信访实地督查的路上,开发商的这句感慨令人印象深刻,也很说明问题。一路督查下来不难发现,表面上看这是一件件因信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发的矛盾,但追根溯源却无一不是当初地方政府“匆忙上马”埋下了“定时炸弹”,这注定了一旦受到外界波动而“引爆”,就会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。

     

        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在由保障性安居工程引发的信访问题中,大多遵循着相似的轨迹:一些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把关不严、决策不规范、监管不到位等问题。前些年,房地产火爆的市场环境,造成政府与开发商盲目乐观。然而,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由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,终于将问题的“盖子”一个一个毫不留情地揭开。

     

        老百姓来上访,这往往不是产生问题的肇因,而是积累矛盾的结果。事实上,在一路督查的几个信访事项里,老百姓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,提出的诉求也基本合理。安居才能乐业,除了极少数“以访谋利”的现象外,如果不是遇到牵涉群众重大切身利益,又有谁会愿意舍弃安稳的生活,而选择来回奔波在上访的路上?

     

      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当一个信访问题浮出水面,真正该做的是解决“问题”,而非解决“上访”。信访本身是一个疏解社会矛盾的压力阀,当老百姓找上门来要求政府解决,这背后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,是相信能在规范的制度框架之内寻求自身权利的救济。因此,面对信访,最忌讳的是在态度上将其视为“洪水猛兽”,在处置上一味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,结果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疲于应付,既解决不了问题,更无法让群众满意。

     

        治未病,比“动手术”更高明。对于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,政府应当见微知著,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,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,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。但现实中,却总有一些官员非要等到一来二去拖出了群众上访,才匆匆忙忙重视起来。这种“不闹不解决”的现象弊端显而易见:一方面矛盾长期不解决,让群众利益严重受损;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化,使得矛盾化解必然付出比原先大得多的成本。

     

        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信访有时就像是一张经济社会的晴雨表,从这里面既能看到老难题,也能发现新动向。为政者只有经常从“症状”里寻找“病因”,才能从治标的权宜转向治本的良方。

打印
关闭